(接上篇 )
甘肃省的腊子口天险
坡峦起伏的草原已被巍峨的山体所取代。公路两旁尽是茂密的杉树林,感觉空气格外清新,偶然还会有仿佛在瑞士山区行走的错觉.
不足8米,崖高500米,崖顶相距不及1米,崖下有白龙江滚滚流过。
著名的“腊子口战役”曾经于此打响。1935年9 月,长征红军撤出川西阿坝州草地北上抗日 。蒋介石部署重兵,准备给人疲马瘦的红军部队来个迎头痛击。却不料红军通过巧妙战术,浴血奋战,出奇制胜,以弱胜强,加上藏族卓尼土司的暗中相助,成功打通进入陕甘的通道。此役若果失败,红军无论在军事上、政治上,肯定处于进退失据的困境,中国历史也必将改写。
“我平生从未见遇过如此绮丽的景色。如果《创世纪》的作者曾经到过迭部,肯定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。” - - 约瑟夫·洛克博士。
被洛克博士如此盛赞的世外桃源,长期以来仿佛被一层古老的神秘厚纱所笼罩,即便至到今天,到此一游的旅人,为数不算众多。
田间洼地长满油绿的青稞、油菜花,缤纷多彩的野花漫山遍野。几条登山的徒步小径,穿过大片大片的花海和灌木林。
相比之下,扎尕那90年来的变化,似乎并不太明显。 再多几年呢,那就真的不好说了。
后注 :美籍奥地利植物探险家和人类学家约瑟夫·洛克博士,自1922年5月至1949年7月期间,在云南丽江生活了近28年,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动植物都进行了考察研究,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相继发表数篇图文并茂的报告文章,介绍云南西北地区神奇的人土风情,在西方世界引发巨大的轰动。
就是这些文章,激发了英国作家詹姆斯·希爾頓的创作灵感,加上自己的想象力,虚构了著名小说《消失的地平线》。这部在西方世界轰动一时的小说,成就了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的“香格里拉”旅游热潮。
分属甘肃与四川两省的郎木寺 ( 海拔3600米 )
独特的地理位置,美丽的山川,多元的习俗,淳朴的民风,让郎木寺名闻遐迩。
登高俯瞰小镇,景观极具特色。群山环抱,松柏相拥,民居与僧舍,层层叠叠,顺山势铺陈开去,红墙白塔镶嵌其间。金碧辉煌的寺院经堂,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柏丛中。
白龙江逶迤穿过小镇,小溪的一边归属四川省,另一边划入甘肃省。
溪北甘肃部分有座“赛赤寺“, 溪南四川部分另有一座“格尔底寺”。两座喇嘛寺院隔江相望。据说每年分别于不同时间段举行晒大佛庆典,所以宁静的小镇却因每年两次的大型宗教活动而热闹起来。
经过历世活佛的创建、扩建,喇嘛寺院已扩大建成多间进修学院、医学院、印经院等。
之前从网上攻略获悉郎木寺是个充满小资风情的小镇。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,顶着高原的强烈的日照,迈着悠闲的脚步,穿街过河,游走于镇上仅有的一条商业长街和两条小巷,享受穿梭于寺院、经堂、僧舍、民居之间,享受“世外桃源“的浪漫乐趣。
据说,郎木寺的“走红”跟一位老外有关。1926年,美国传教士埃克瓦尔( Robert
B. Ekvall )来到郎木寺,以此作为他的传教基地。他出生于甘肃岷县,精通英、汉、藏三种语言。他在朗木寺前后居住十年有余,还为自己取了藏名“喜饶宗哲”。
后来他根据自己在这里的亲身生活经历,写出一本《
Tibetan SkyLines 》(中译本名为《西藏的地平线》),于1950年在美国出版。
如果说詹姆斯的那本《 消失的地平线 》,引发了“ 香格里拉热 ”,那么,郎木寺也托《西藏的地平线》之福,知名度得以在西方世界扩散。曾经一度,欧美的旅游出版物,无不锁定郎木寺为“ 必游目的地“。随着外国游客的纷至沓来,国内的背包客也不甘示弱跟风涌入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