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ugust 25, 2016

川甘青环线9日游之二


(接上篇 )

甘肃省的腊子口天险


离开川西草原,一路往东北方向驰去,进入甘肃省的多山地带,车窗外的景观赫然变了样。




坡峦起伏的草原已被巍峨的山体所取代。公路两旁尽是茂密的杉树林,感觉空气格外清新,偶然还会有仿佛在瑞士山区行走的错觉.



腊子口位于青海省迭部县区内,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。此处地势极为险要,据说峡口长30米,宽
不足8米,崖高500米,崖顶相距不及1米,崖下有白龙江滚滚流过。



著名的腊子口战役曾经于此打响。19359 月,长征红军撤出川西阿坝州草地北上抗日 。蒋介石部署重兵,准备给人疲马瘦的红军部队来个迎头痛击。却不料红军通过巧妙战术,浴血奋战,出奇制胜,以弱胜强,加上藏族卓尼土司的暗中相助,成功打通进入陕甘的通道。此役若果失败,红军无论在军事上、政治上,肯定处于进退失据的困境,中国历史也必将改写。



甘肃省迭部县的扎尕那  海拔3600-4300



我平生从未见遇过如此绮丽的景色。如果《创世纪》的作者曾经到过迭部,肯定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。” - -  约瑟夫·洛克博士。



如果川西甘南被形容为秘境天堂“,那么,将扎尕那称为上帝的伊甸园,抑或是天堂的天堂,其实一点都不算夸张。



被洛克博士如此盛赞的世外桃源,长期以来仿佛被一层古老的神秘厚纱所笼罩,即便至到今天,到此一游的旅人,为数不算众多。





扎尕那“,藏语意为石匣子,指的是山形像一座天然石头城的扎尕那峰。山体巍峨、地势奇峻、云雾缭绕,若隐若现,宛若缥缈仙境上的一座宫殿。







粗旷裸露的山崖寸草不生,半山腰斜坡却是黄绿相间、错落有致的农地。四个朴素的古村落,依山而建,民风淳朴。民居一律是木板结构,屋旁处处是圆木扎起,用来曝晒青稞、牧草的巨大排架。




田间洼地长满油绿的青稞、油菜花,缤纷多彩的野花漫山遍野。几条登山的徒步小径,穿过大片大片的花海和灌木林。



展现眼前的美景,犹如一幅油画佳作。如此别致一格的景色,给人直观上的印象,不是苍凉、而是安逸,不是陌生,而是亲切。

如今村落的里里外外,简直像个大工场,村民们争先恐后地着手将古老的屋子改头换面,以便提升或改造成农家乐。

192412月至19288月期间,洛克博士曾经三次长途跋涉,远至甘肃省的夏河、扎尕那,进行实地考察,并留下许多珍贵的黑白和彩色照片,其中有一张留下了扎尕那当年的景色。





相比之下,扎尕那90年来的变化,似乎并不太明显。 再多几年呢,那就真的不好说了。

后注 :美籍奥地利植物探险家和人类学家约瑟夫·洛克博士,自19225月至19497月期间,在云南丽江生活了近28年,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动植物都进行了考察研究,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相继发表数篇图文并茂的报告文章,介绍云南西北地区神奇的人土风情,在西方世界引发巨大的轰动。

就是这些文章,激发了英国作家詹姆斯·希爾頓的创作灵感,加上自己的想象力,虚构了著名小说《消失的地平线》。这部在西方世界轰动一时的小说,成就了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的香格里拉旅游热潮。

想进一步跟进更多有关约瑟夫·洛克的传奇,请参阅我之前发布的博文。  





分属甘肃与四川两省的郎木寺 ( 海拔3600 


郎木寺并不是一个寺庙,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。背靠形似僧帽的透红石山,东面岩壁高峙,西面石峰挺拔.



独特的地理位置,美丽的山川,多元的习俗,淳朴的民风,让郎木寺名闻遐迩。


登高俯瞰小镇,景观极具特色。群山环抱,松柏相拥,民居与僧舍,层层叠叠,顺山势铺陈开去,红墙白塔镶嵌其间。金碧辉煌的寺院经堂,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柏丛中。


白龙江逶迤穿过小镇,小溪的一边归属四川省,另一边划入甘肃省。


溪北甘肃部分有座赛赤寺, 溪南四川部分另有一座格尔底寺。两座喇嘛寺院隔江相望。据说每年分别于不同时间段举行晒大佛庆典,所以宁静的小镇却因每年两次的大型宗教活动而热闹起来。


经过历世活佛的创建、扩建,喇嘛寺院已扩大建成多间进修学院、医学院、印经院等。


镇上居然还有一座回族的清真寺。两座喇嘛寺院、一座清真寺分据一方,相安共存。藏、回两个民族和平共处,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信仰的执著。



之前从网上攻略获悉郎木寺是个充满小资风情的小镇。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,顶着高原的强烈的日照,迈着悠闲的脚步,穿街过河,游走于镇上仅有的一条商业长街和两条小巷,享受穿梭于寺院、经堂、僧舍、民居之间,享受“世外桃源“的浪漫乐趣。



据说,郎木寺的走红跟一位老外有关。1926年,美国传教士埃克瓦尔( Robert B. Ekvall )来到郎木寺,以此作为他的传教基地。他出生于甘肃岷县,精通英、汉、藏三种语言。他在朗木寺前后居住十年有余,还为自己取了藏名喜饶宗哲


后来他根据自己在这里的亲身生活经历,写出一本《 Tibetan SkyLines (中译本名为《西藏的地平线》),于1950年在美国出版。


如果说詹姆斯的那本《 消失的地平线 》,引发了香格里拉热 ,那么,郎木寺也托《西藏的地平线》之福,知名度得以在西方世界扩散。曾经一度,欧美的旅游出版物,无不锁定郎木寺为“ 必游目的地“。随着外国游客的纷至沓来,国内的背包客也不甘示弱跟风涌入。
说实话,朗木寺这个风情别致的古镇,如今已被商业化的大潮彻底糟蹋了。走在已经改头换面的长街上,但见铁牛横冲直闯,尘土和噪音替代了香薰和梵音。曾经和谐与安宁的一方净土,已然隐没在泛黄书页的字里行间。





(待续)

Tuesday, August 23, 2016

川甘青环线9日游之一


三年前,偶然间首次听闻甘南“这个陌生的地名,当时毫无概念。之后不知怎地,这个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地名,一直刻印在脑海,挥之不去。于是,打从那时开始,我关注起相关的资讯。


20167月,终于有幸与七位槟城的驴友,以部越野车,闖入美丽的草原,用了9天行走了2100公里,跨越了西部三个省分交界地带的藏区,即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州,甘肃省南部的迭部县,以及青海省西南部的果洛县。


这个一般被驴友称为甘南的地域,行政上大部分归属于四川的阿坝州,文化传统上被视为安多藏区的一部分。

对于国外的一般游客,甘南依然是鲜为人知的偏远秘境。可是,在国内的背包驴友圈内,甘南却是个响当当、此生必游的圣地



川西甘南,享有最本色的藏区的美誉,更被冠上秘境天堂的光环。遍地的异域风情凸显,处处遇见寺院喇嘛、玛尼经幡等最具代表性的藏地符号。





随时让人惊艳连连、随处引人遐想翩翩 ......


川西甘南藏区的柔情

这片覆盖辽阔的藏区,远离尘嚣,人烟稀少,路上鲜有车辆穿行。映入眼帘的尽是一望无际、缓缓舒展的绿毯。



牧马牛羊宛若珍珠般洒落坡峦上,棉花糖似的朵朵白云飘浮在蓝天上,让旅人抑制不住心头一股欲腾空飞翔的冲动。


区内山峦起伏,没有钢骨水泥的高楼,少去了川行不息的车流,人烟稀少的大草原简直是零污染,空气清新,可见度超高,视野开阔宽广。




川西甘南藏区海拔高度介于3000-4000米,草原上帐篷簇簇、炊烟缕缕。给我的感觉,貌似融合了西藏和新疆的自然人文景观。


这里有西藏的宗教信仰氛围、随处可见金顶寺院,白色佛塔,绛红喇嘛,五色经幡,玛尼堆,转经筒,还有冰川雪峰。




这里也有新疆的缤纷色彩,处处绿草花海、高坡立体牧场,鲜美的手抓火烤羊肉当然更不必说了。




川西甘南山多、草茂、水秀,刚中带柔,柔中露刚。安详、恬静、原生态净土,委实太养眼舒心哦
川西甘南的美,是一种质朴的柔情,兼具一种慑心的妩媚。




最值得一提的是,这片土地包容了藏、羌、回、汉多民族的人文和谐。万千风情汇聚于一方净土,奇特的自然风光与神秘的古老文化在这里碰撞出浪漫的融合。或许难以在地球上的其他角落,另外找到一处类似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风景区。

川西阿坝州的草原

7月的草原,繁花似锦,五色缤纷。百里画廊,花的世界、草的海洋,柔情万种,气象万千!


尕里台草原在四川省松潘县境内,是进入草原的必经之地。连绵起伏的尕里台、红原、若尔盖三大草原,在川西阿坝州连接成一大片广裘的绿色海洋,平均海拔高度约3500米。


红原大草原位于阿坝州中部,距离红原县城不远的月亮湾景区 ,区内范围其实不大,自然景观颇有特色。但见婉延流淌的河川,缓缓流过绿色草原,在大地上划出一道舒缓优美恰似一轮弯月的弧线,因而得名。

唐克黄河九曲十八弯景区名声远播,如今已完成装置扶手电梯,直达海拔3800多米的山顶观景平台。

俯瞰山下的黄河九曲十八弯,黄河水蜿蜒逶迤自朦脓的天际,缓缓流淌过平坦辽阔的草原,经九曲十八湾后,消失在远处模糊的地平线,留下一条犹若仙女的银色飘带的完美弧线。



落日余晖斜照下水天一色,顿然引发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少许豪情。

若尔盖草原地处阿坝州北部,素有高原的绿洲之称,也是中国三大湿地之一。

花湖,若尔盖草原上名声极大,风景却不过一般的景区。草原七月天,一路走来,处处但见花的海洋,偏偏花湖独缺花海 !一摊摊的萋萋杂草,一堆堆的稀巴烂泥,说不上有什么看头。


倒是脑海里泛起三过草地的悲情。当年长征红军队伍,幸得位藏族喇嘛指路,走过了这片草地沼泽,据说有高达一、两万名战士,不幸在水草间永远消失。大部分不是命丧于战火,而是不堪疾病饥饿的折磨而失去生命。


景区出来后,团友们对景区门票的性价比不对称而吐槽。车行不远,路边远处闪现成片金黄的花海。团友们再也提不起劲去看花,我独自一人下车,给了10元的买路钱,闯入花海,眼前竟然一亮,出乎意料地壮观,花海绵延天边。



原来“花湖“的花海不在湖面,而是在湖滨 ,如此阴差阳错的情景,着实让我啼笑皆非!

阿坝州的全名是阿坝藏族、羌族自治州。许多人都知道九寨沟、黄龙风景区,这两个知名度很高的景区就是阿坝州的闪亮名片。

尝到了九寨沟这棵摇钱树带来的巨大甜头后,阿坝州政府大力将这个成功模式推广,积极开发境内其他的旅游资源。如今,几乎所有已经稍为被开发的景区,都不落人后地开始收费了,门票动辄百元以上。

不仅来自东部地区的观光蝗军疯大涌流入,即便当地藏民,甚至是喇嘛们,也不甘示弱似的四处凑热闹。令人心痛的是,川西甘南部分地区,已经沦陷于商业化的大潮。不论是被完全开发抑或是半开发的所谓四星五星级景区,观光门票的性价比的确让人有被坑的刺痛感觉。

红军万里长征的历史遗迹

地处高原丘陵地带的川西大草原,如今是水草丰美的大牧场。上个世纪30年代,工农红军万里长征途中,在此处驻留休整长达一年有余,草原因而闻名于世。

很难想象,眼前这片广阔、安详、零污染的土地,曾经弥漫硝烟和悲情。一出惊天地、 泣鬼神的史诗大戏,曾经轰轰烈烈地在阿坝州这个历史舞台上演!




193410月,为了保存实力,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,开展了震惊世界、可歌可泣的长征壮举。长征红军经过长期的艰苦战斗,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,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等5座雪山,进入阿坝州



19356月至19367月,长征红军在阿坝州境内前后辗转驻留长达一年有余。期间红军三次爬雪山,三次过草地,在阿坝州境内一下两上,纵横五千里。战胜了强敌的围剿堵截和险恶的自然环境,克服了内部的分裂,积极开展宣传、建政、扩红、筹粮等活动,为红军最终北上抗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
193610月,红军一、二、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,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。

毛泽东当年对于川西北地区的藏、羌、回、汉各族人民,在中国革命处于危难时刻大力支援红军,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,赞誉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所特有的牦牛革命精神



红军在境内留下了许多供后人瞻仰的文物遗迹,真实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。汶川、川主寺、若尔盖、马尔康等县城,都竖立有红军纪念碑。

距离马尔康市区8 km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景区,梭磨河畔的西索民居,与卓克基土司官寨隔河相望。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人曾在官寨居住办公。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就在不远处。



我对长征历史不曾深入研究,对于阿坝州成为中国历史关键转折点的前因后果,却让我感到太不可思议。难道说,这片草原曾经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,从而提供青纱帐为红军作战斗掩护?抑或是,当年骑马的将军们都披上牦牛皮、而步兵们全披上绵羊皮,充作战斗迷彩服 ?要不然,国民党的侦查飞机,在这么长的时间段里,怎么会没有在这片““天苍苍、野茫茫,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土地上,发现聚集的红军部队 ?!)


长征历史与复兴列车

川甘青这片本色西藏的净土,西藏文化信仰的符号(金顶、白塔、喇嘛、经幡、嘛呢堆、转经筒 .....)随处凸显,尤其是金碧辉煌的喇嘛寺院,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,简直超乎想象。



藏族民风依然淳朴善良,从儿童与老人们的眼神流露无余。



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,高速公路与高铁即将延伸、纵横、贯通整个区域,来自东部相对富裕的旅客,必然争相涌入。藏区汉化过程的节节提速,已经是回避不了的事实。




川甘青地区的羌、藏民族当年曾经提供关键性的助力,让长征队伍开启了历史新页。如今,复兴的列车已轰然开动,又即将会引领羌、藏人民迈向何方圣地


(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