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ugust 25, 2016

川甘青环线9日游之三


青海省的年保玉则景区 (海拔4050米)

(接上篇 )


由甘南出发,一路往西奔驰,感觉仿佛进入了西藏。

路过久治县城留宿,碰到赛马节庆,整个县城嗨翻天。呵呵,这才是马路


次日,轻松翻越几个4000米以上的垭口,路况居然好极了,的确出乎意料之外。




遥望傲立苍穹下的群峰,不再一律裹着柔和的绿裙制服,峰顶时而裸露出粗旷刚坚的岩石。

青海省果洛县境内的年保玉则,藏语意为“圣洁的松耳石峰”,又称果洛山。享有神的后花园的美誉。


刚踏入景区,即刻被铺天盖地的繁花所深深吸引。品种繁多又色彩斑斓的花海,犹如精工制作的地毯,由眼皮底下直落延伸到视野尽头的湖滨。


年保玉则的群峰,像似片片绽开的荷莲花瓣,簇拥直插云霄。


山脚下有仙女湖,碧水荡漾,散发几分撩人心弦的妩媚。


一柔一刚,刚柔相济,不禁让人心头为之一怔。


景区内并没有寺院,却有为数不少的喇嘛来这里散心,只见他们用手机玩自拍,出家人与俗人玩到了一块。其实,陶醉在当下的天上人间,什么尘世烦恼、什么轮回转世,谁还会放在心上 ?




乍看之下,山体显得光怪陆离,陡峭突兀的山脊,犹如历经亿年岁月的刀砍斧削后,裸露出遍体的伤痕。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异样错觉,恍然间仿佛掉落某个另类星球。又宛若历经过轮回,转世投胎到了洪荒世界。再加上高原本来就变幻莫测的天气,让年保玉则景区显得神秘幽隐。



沿着湖边曲折的小径缓步而行简直是一步一景,让人无限陶醉其中,流连忘返。



据说,继续行走下去,还会遇上成百个大小湖泊。我非常享受当下慢游的乐趣,不想徒步深入景区。



几个团友却兴致勃勃地往前徒步,一直走到绮丽的妖女湖畔。不料返程时却遭遇冰雹暴雨,山洪暴涨拦路,迂回绕了远路归来后,冷的直打哆嗦。


当晚在景区内的帐篷留宿,体验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苦滋味。没得说,准备于当晚拍摄银河星空的设想,也因长命雨而告吹了。
不想也还多得提,年保玉则也继其他景区之后,沦落为百元门票俱乐部“ 的最新会员,哀哉,哀哉 !







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圣地



网络图片 )

出行数日,从新闻报道获悉,中国全国各地迎来了豪雨的夏季。庆幸我们的运气特好,几天以来,在路上多晴微阴的天气中,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九色美景。



行程最后两天,即将抵达本次行程首要的目的地 “ 佛国色达“。看到路边修行者的简陋小红屋逐渐零零散散地露面,团友们激动地引颈期待,因为参访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圣地,是此行预设的高潮顶点。


万万没有意料到,几天来的好运突然U转,来到临近色达县城入口当儿,我们这个纯外宾的8人团,,竟然被武警拦下挡驾,被令绕道他去


至于原因为何,武警、司机、旅行社各有说词,唯独欠缺说服力  !

返回成都后,方才了解到原来当地政府为了防火防灾,准备拆除一部分修行者的小屋。这样的来自行政当局的强硬行动,已经引发信众的激烈反弹。为了排除动乱抗争事故的发生,故而将色达封锁 起来。

沉重的失落感顿然压在心头,难道此次与色达的擦肩而过,竟意味将永远错过了这个人间奇迹般的信仰圣地?



 ( 网络图片 )



( 全文完 )


川甘青环线9日游之二


(接上篇 )

甘肃省的腊子口天险


离开川西草原,一路往东北方向驰去,进入甘肃省的多山地带,车窗外的景观赫然变了样。




坡峦起伏的草原已被巍峨的山体所取代。公路两旁尽是茂密的杉树林,感觉空气格外清新,偶然还会有仿佛在瑞士山区行走的错觉.



腊子口位于青海省迭部县区内,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。此处地势极为险要,据说峡口长30米,宽
不足8米,崖高500米,崖顶相距不及1米,崖下有白龙江滚滚流过。



著名的腊子口战役曾经于此打响。19359 月,长征红军撤出川西阿坝州草地北上抗日 。蒋介石部署重兵,准备给人疲马瘦的红军部队来个迎头痛击。却不料红军通过巧妙战术,浴血奋战,出奇制胜,以弱胜强,加上藏族卓尼土司的暗中相助,成功打通进入陕甘的通道。此役若果失败,红军无论在军事上、政治上,肯定处于进退失据的困境,中国历史也必将改写。



甘肃省迭部县的扎尕那  海拔3600-4300



我平生从未见遇过如此绮丽的景色。如果《创世纪》的作者曾经到过迭部,肯定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。” - -  约瑟夫·洛克博士。



如果川西甘南被形容为秘境天堂“,那么,将扎尕那称为上帝的伊甸园,抑或是天堂的天堂,其实一点都不算夸张。



被洛克博士如此盛赞的世外桃源,长期以来仿佛被一层古老的神秘厚纱所笼罩,即便至到今天,到此一游的旅人,为数不算众多。





扎尕那“,藏语意为石匣子,指的是山形像一座天然石头城的扎尕那峰。山体巍峨、地势奇峻、云雾缭绕,若隐若现,宛若缥缈仙境上的一座宫殿。







粗旷裸露的山崖寸草不生,半山腰斜坡却是黄绿相间、错落有致的农地。四个朴素的古村落,依山而建,民风淳朴。民居一律是木板结构,屋旁处处是圆木扎起,用来曝晒青稞、牧草的巨大排架。




田间洼地长满油绿的青稞、油菜花,缤纷多彩的野花漫山遍野。几条登山的徒步小径,穿过大片大片的花海和灌木林。



展现眼前的美景,犹如一幅油画佳作。如此别致一格的景色,给人直观上的印象,不是苍凉、而是安逸,不是陌生,而是亲切。

如今村落的里里外外,简直像个大工场,村民们争先恐后地着手将古老的屋子改头换面,以便提升或改造成农家乐。

192412月至19288月期间,洛克博士曾经三次长途跋涉,远至甘肃省的夏河、扎尕那,进行实地考察,并留下许多珍贵的黑白和彩色照片,其中有一张留下了扎尕那当年的景色。





相比之下,扎尕那90年来的变化,似乎并不太明显。 再多几年呢,那就真的不好说了。

后注 :美籍奥地利植物探险家和人类学家约瑟夫·洛克博士,自19225月至19497月期间,在云南丽江生活了近28年,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动植物都进行了考察研究,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相继发表数篇图文并茂的报告文章,介绍云南西北地区神奇的人土风情,在西方世界引发巨大的轰动。

就是这些文章,激发了英国作家詹姆斯·希爾頓的创作灵感,加上自己的想象力,虚构了著名小说《消失的地平线》。这部在西方世界轰动一时的小说,成就了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的香格里拉旅游热潮。

想进一步跟进更多有关约瑟夫·洛克的传奇,请参阅我之前发布的博文。  





分属甘肃与四川两省的郎木寺 ( 海拔3600 


郎木寺并不是一个寺庙,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。背靠形似僧帽的透红石山,东面岩壁高峙,西面石峰挺拔.



独特的地理位置,美丽的山川,多元的习俗,淳朴的民风,让郎木寺名闻遐迩。


登高俯瞰小镇,景观极具特色。群山环抱,松柏相拥,民居与僧舍,层层叠叠,顺山势铺陈开去,红墙白塔镶嵌其间。金碧辉煌的寺院经堂,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柏丛中。


白龙江逶迤穿过小镇,小溪的一边归属四川省,另一边划入甘肃省。


溪北甘肃部分有座赛赤寺, 溪南四川部分另有一座格尔底寺。两座喇嘛寺院隔江相望。据说每年分别于不同时间段举行晒大佛庆典,所以宁静的小镇却因每年两次的大型宗教活动而热闹起来。


经过历世活佛的创建、扩建,喇嘛寺院已扩大建成多间进修学院、医学院、印经院等。


镇上居然还有一座回族的清真寺。两座喇嘛寺院、一座清真寺分据一方,相安共存。藏、回两个民族和平共处,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信仰的执著。



之前从网上攻略获悉郎木寺是个充满小资风情的小镇。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,顶着高原的强烈的日照,迈着悠闲的脚步,穿街过河,游走于镇上仅有的一条商业长街和两条小巷,享受穿梭于寺院、经堂、僧舍、民居之间,享受“世外桃源“的浪漫乐趣。



据说,郎木寺的走红跟一位老外有关。1926年,美国传教士埃克瓦尔( Robert B. Ekvall )来到郎木寺,以此作为他的传教基地。他出生于甘肃岷县,精通英、汉、藏三种语言。他在朗木寺前后居住十年有余,还为自己取了藏名喜饶宗哲


后来他根据自己在这里的亲身生活经历,写出一本《 Tibetan SkyLines (中译本名为《西藏的地平线》),于1950年在美国出版。


如果说詹姆斯的那本《 消失的地平线 》,引发了香格里拉热 ,那么,郎木寺也托《西藏的地平线》之福,知名度得以在西方世界扩散。曾经一度,欧美的旅游出版物,无不锁定郎木寺为“ 必游目的地“。随着外国游客的纷至沓来,国内的背包客也不甘示弱跟风涌入。
说实话,朗木寺这个风情别致的古镇,如今已被商业化的大潮彻底糟蹋了。走在已经改头换面的长街上,但见铁牛横冲直闯,尘土和噪音替代了香薰和梵音。曾经和谐与安宁的一方净土,已然隐没在泛黄书页的字里行间。





(待续)